齐鲁医学部人事处
齐鲁医学院首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杏林风范

杏林风范
当前位置: 首页 >> 杏林风范 >> 正文

    战疫故事42:马承恩:去无畏,战无懈,归无恙

    【发布时间:2020-04-14 08:42:16 浏览次数: 作者:何元航 来自:山大视点 责任编辑:齐鲁医学院人事处】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山东大学第二医院响应国家要求迅速组建援助湖北国家医疗队,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马承恩就是最早报名的其中一位。他在请战书中写到:“我是一名党员,又是一名老医务工作者,武汉人民需要我们,党员就应该坚定果敢地站出来,帮助他们。”2月9日,由31名医生和100名护士组建的山东大学第二医院援湖北抗疫国家医疗队,整建制出征武汉。58岁的马承恩被任命为这支队伍的队长,同时还被任命为医院援湖北抗疫医疗队临时党支部书记。



    出征当天,马承恩带领队员集体宣誓:“同舟共济,众志成城,山大二院,不辱使命!”经过52个昼夜的奋战,医疗队整建制接管的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光谷院区E1-7重症病区病例清零。马承恩带领医疗队员圆满地完成了援助任务,光荣凯旋。

    记者联系到马承恩时,他刚送病区的最后四名患者出院。回到酒店后,马承恩仿佛松了一口气,回首五十余日的抗疫征程,他的心中有着许多感慨。听着他的讲述,一幅饱含真情与血汗的抗疫纪实长卷在我们面前缓缓展开。

    “患者不愿意离开我们”

    3月29日,在山大二院医疗队工作的最后一个班次上,同济医院光谷院区E区7层最后四名新冠肺炎重症患者陆续出院,医疗队所辖院区的患者实现清零。

    “谢谢你们这么多天的照顾。”14床的95岁老奶奶是病区最后一名出院的患者,也是同济医院两个院区收治病人中年龄最大的一位。出院前,她握着医护人员的手止不住地道谢。这位老人年事已高,患有老年痴呆、心脏病房颤等基础疾病,缺乏生活自理能力,并且因为疫情无法得到家人周全的照顾,入院时身体和营养方面都存在问题。住院以后,老奶奶得到了山大二院医疗队的精心护理和治疗,很快便康复了。“我在这里,你们照顾得太好了,我不想出院。”在疫情期间,患者同医疗队的医护人员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最后老奶奶竟然舍不得离开。老人朴实的心情使医疗队非常感动,为了使老奶奶放心,马承恩和医疗队员们专门同老奶奶所在的社区进行沟通,在确定出院后会有专人护理之后,反复做思想工作,最终老奶奶才同意回家。

    像亲情一样的医患关系、护患关系,是医疗队入驻病区以来一直悉心建立和维持的。马承恩说,由于接管病区里的患者多数为老年人,他们要求医护人员在开展救治护理工作时要格外用心,尤其对年事已高、不能自理的老人特别照顾。从喂饭等生活护理到细致的心理疏导,医疗队员们尽自己所能给予患者们最大的呵护。



    在医疗方法上,马承恩所在的医疗队积极探索科学有效的医疗技术,实现了在治疗危重症患者方面的经验积累与方法创新。“比如及时开展肾脏替代CRRT呼吸机应用方式,调整呼吸参数,还有经鼻空肠管的应用和平常都很难做到的盲插,我们都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也得到了成功的实践。”马承恩介绍,由于绝多大数危重病人病情较为复杂,而大部分队员经验不足,于是医疗队专门成立了重症小组,由重症、呼吸科的大夫来负责危重症病人,这样绝大多数患者都能得到有效的救治。

    谈到曾经救治的病例,马承恩对一位六十九岁的徐姓老人印象深刻。老徐不仅双肺感染严重,还伴有高血压、心脏病等多种基础病,好几次都在死亡线上挣扎。气管插管、血液透析、心肌恢复,一周多的时间,马承恩带领队友进行了三次大抢救。期间为了让病人的营养充足,医疗队要给老徐支上空肠管,但是没有胃镜和X光指导,难度很大,马承恩只有凭自己的经验和感觉迎难而上,但是一次成功,老徐终于转危为安。

    经过医疗队的不懈努力,危重症病人的治愈率达到77%。马承恩说:“对危重症患者的治疗效果,我们还是非常满意的。”据统计,山大二院医疗队接管期间,总计收治患者94人(其中重症75人,危重症19人),治愈出院73人,转出16人,开展培训2040人次,采集咽拭子213例,核酸检测213次,心理疏导129人次,累计院感督导5000人次。在这一串串数字背后,饱含着马承恩和山大二院医疗队员们所付出的巨大努力。

    “在病房里我才放心”

    在新冠肺炎防疫的战斗中,重症病房是与死神争夺生命的前线战场。马承恩从事重症医学近20年,救治过各种危重病人。2002年,作为业务骨干,马承恩参加了中国援助非洲的医疗队,担任援非医疗队队长,在塞舌尔工作两年。回国后受命创建重症医学科,并担任首位主任,一干就是16年。2008年汶川大地震时,马承恩所在的科室接收了省内第一批来自汶川的伤重者,经过全力救治,成功实现了“零死亡、零截肢、零感染、零并发症”的目标。面对国家和人民的需要,他又一次毅然决然地站了出来。

    2月10日,医疗队到达武汉进驻同济医院光谷院区,24小时内接管一个重症病房。时间紧、任务重、困难多,此时马承恩与领队魏峰涛、副队长王欣紧急讨论决定:不任何讲条件,必须克服一切困难开始收治!动员会上,他告诉全体队员:“现在疫情紧急,不容商量,考验我们的时候到了!共产党员先跟我上!”

    面对没有特效药物的新冠病毒,马承恩介绍:“新冠肺炎的治疗重点还是改善患者的呼吸功能,因为它首先影响到肺功能。如何改善缺氧是最重要的问题。”他告诉记者,如果缺氧得不到改善,很多老年人或者有基础疾病患者的其他脏器会很快受到严重影响,所以改善呼吸功能是重中之重,是医疗队首要的救治任务。“危重症患者大多为患有基础疾病的老年人,在感染新冠肺炎后病情进展很快,有时候一天一个变化。”马承恩强调,如果不及时处理就会造成全身缺氧而威胁到生命。

    对待危重病人的治疗和护理,马承恩不敢有一丝懈怠,只要有空就查看危重病人的检测结果,第一时间掌握危重病人的病情,发现问题及时处理。“重度患者每个病人有每个病人的特点,治疗方案必须因人而异。”在日常医疗救治工作中,马承恩常常亲力亲为,自己上呼吸机、连接管路,监测病人情况。连续六七个小时在病区里,不吃不喝、不能上厕所、汗水浸衣透背,别人换班休息了,马承恩还要去会诊、参加同济医院的疑难危重病例讨论。在病区外,他根据每天医护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对交接班人员进行危重病人治疗的的指导、注意事项等;每天半夜里还要打电话询问危重病人的病情,指导处理,每晚工作直至深夜,有几次甚至出现了低血糖的情况。大家生怕他吃不消,劝他回去休息,而他却说:“我没事,在病房里我才放心。”

    随着收治患者人数的不断增加,压在马承恩和医疗队肩头的担子也越来越重。“在医疗队落地武汉的第二天晚上,病区便一口气接收了29名新冠肺炎重症患者,第三天晚上便全部收治满了。”马承恩回忆。突然增加的患者数量、忙碌的检测、厚重的防护服、不透气的口罩和面屏,让不少年轻队员一下子喘不过气来。作为医疗队队长,58岁的马承恩表现出超人般的意志。尽管自己本身就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多种基础性疾病,他在抗击疫情的工作当中身先士卒,从进驻同济医院光谷院区以来每天都工作十几个小时,平日里靠服用镇定药物来维持休息,即使这样每天才能够睡三四个小时。在如此高强度的工作压力下,他的身体几近透支。医疗队联络员董红说:“有一天,我们两个在病区聊工作的时候,他坐在椅子上,他起都起不来了,我是把他扶起来的。”尽管如此,马承恩却仍然表示自己挺得住。

    当问及支撑他一往无前的动力时,他的话语很平实:“作为一个党员、一个医生,在国家需要我的时候站出来是应该的。山东大学、山大二院培养了我,我尽自己所学去帮助有需要的人,这既是医生的职业素养,也是一种感恩和回馈。”



    “我们每一位队员都是战士”

    “开始的时候防护物资非常紧缺,同济医院也是尽最大努力做好防护物资的准备,但是开始前三天还是有很大缺口。”回想起抗疫初期的物资短缺,马承恩坦言那是一段“令人后怕”的时光。

    “我们山东医疗队的队员大多体型比较高大,但是医院提供的防护服的型号不全,导致防护服根本就包不起来面部。”说到这里,马承恩语气变得凝重起来。穿戴防护服、医用口罩和防护鞋套是医护人员实现自我防护的基本措施,但是医疗物资的缺口摆在眼前,在抗疫初期着实使得医疗队员们犯了难。“同济医院已经尽最大努力了,有困难我们自己来克服。”马承恩表示,抱怨、提要求都不符合医疗队的规定,也不符合现实,“防护鞋套不够,我们就用自己带来的塑料袋来代替。”马承恩叮嘱队员们:“我们是来支援的,不能给武汉人民添麻烦。”

    在疫情爆发的一线进行救治,医务人员面临的风险系数非常高。在这种环境下,医疗队穿着厚厚的防护服,除了自身有许多不便之外,也给予检查、治疗工作很大的影响。穿着防护服不能听诊,有时候护目镜上有雾也看不清。“另外一点就是语言沟通的障碍,尤其是老年人听力不是很好,南方跟北方的语言沟通确实存在一定的问题。”回忆起抗疫初期的困难,马承恩表示,听不懂的时候就用纸条来写,通过各种办法来解决问题。在生活上,医疗队也面临着水土不服的困难,马承恩鼓励医疗队员们也充分地发挥自主性,积极探索克服的办法。“面对饮食方面的差异,我们要求队员们在轮休的时候去帮厨,指导当地厨师做一些家乡菜,这样就解决了。”马承恩乐观地说道。回想这五十多天的抗疫征程,马承恩欣慰地表示,医疗队确实没有提什么要求,也没有添什么麻烦。

    作为131人的队长,马承恩在团队纪律方面要求十分严格。“医疗队来了以后就制定了生活纪律、工作纪律,目的是让大家充分认识到我们是一支投入一线的战斗部队,我们的工作状态是战士状态,我们每一位队员都是战士,战士就要有高度的纪律性。”为了提高医疗队的工作效率,马承恩在抵达武汉后迅速制定了工作制度和流程,在每天早上班次轮换时,马承恩总要根据前一日出现的问题作出及时的讲解和指导。在他看来,如果工作没有章法,团队就没有效率,医疗救治任务就会受到影响。

    在严格要求纪律之外,马承恩又像一位慈祥的父亲,年轻队员们的安全也让他时刻挂在心上。正如他自己所说的:“队长的责任,就要把队员一个不少地带回来!”



    为了加强管理、协调,医疗队成立了管理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医疗队在武汉事宜。为了加强防护,他和其他队领导一方面积极联系防护物资保证使用,另一方面制定了严格而又切合实际的感染控制制度,并指定麻醉科冯昌医生为专职感控员严加督导,落实防护。新年伊始便离开亲人远赴抗疫一线,许多队员在高压工作的环境下难免出现一些情绪上的波动。每当这时候,马承恩总是及时地与队员们进行沟通。在他看来,调整、缓解队员的情绪非常重要,所谓“治病先治心”,治疗一个病人要先从心理上去治疗他,队员也是如此,要想保持很好的工作状态,必须有一个健康的心理状态。

    作为队长,马承恩对每一个队员都给予无微不至的关怀。每天回到宾馆,他顾不上吃饭,第一件事就是对几个身体不适的队员逐个电话询问,症状好转没有?有没有新的不舒服?服药后有没有副作用?做好每个人的健康档案,开始几天里,仅这项工作就每天就需要1—2小时才完成。白天只要有空,他也随时打电话了解情况。每天组织医疗队队委会讨论身体不适队员的健康情况、用药、是否继续休息或能否上班等,晚上还要嘱咐队员们注意用电安全、用酒精安全。

    谈到队员们的表现,马承恩表达了充分肯定。据他介绍,山大二院医疗队中“90后”成员有41位,“80后”有63位,占绝大多数。“他们来了以后,工作都冲在前面,吃苦在前面,不退缩、不喊累、不推诿,不管工作还是生活都充满活力。”说到这里,马承恩的语气当中洋溢着自豪之情。“他们一是为了老队员着想,再一个他们的体力也确实好一些,他们表现得非常好。”通过此次抗疫支援,一线医务工作人员尤其是年轻人员得到了有效的锻炼。在马承恩看来,医疗队员们众志成城才有了今天的胜利,他们付出的努力将来一定会成为人生当中最宝贵的财富。

    4月10日,在山东大学团委主办的战“疫”团课第十期上,马承恩分享了在武汉前线抗疫期间医护人员体现出的可贵精神,高度肯定了新生代医护人员尤其是90后青年一代展现的良好精神风貌和使命担当,并结合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和自己的体验,勉励广大共青团员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奉献青春力量。

    “131人,一个不少回来了!”

    回首这52天的武汉一线抗疫经历,从疫情爆发到取得基本胜利,从困难重重到捷报频传,马承恩感慨万分,却只字不提自己的付出和奉献。他说,抗疫任务的顺利完成汇聚着前后方的共同努力,后方人民尤其是山东省政府、山东大学及校友会等各方力量的大力支持是鼓舞医疗队员英勇战斗的强大动力。“我体会到、感受到全国人民万众一心、同舟共济、共克时艰和时难的家国情怀,在党中央领导下,全国人民没有战胜不了的困难。”在马承恩看来,全国人民对湖北武汉地区的积极援助构筑了抗击疫情的一级屏障,各地前往灾区支援的医疗队员发挥了医务工作者勇于担当、不畏艰险的职业精神和高尚品德。

    3月31日,山大二院援湖北国家医疗队返回济南,武汉市政府和当地人民群众为欢送英雄们,自发地走上街头相送,给予了医疗队极高的礼遇。马承恩和医疗队员们被武汉人民的深情厚谊深深感动。“今天快递人员给我们免费送行李,每个箱子上都写上‘英雄一路顺风’的字样,几个小伙子替我们搬运这么多箱子毫无怨言,让我们感动得流泪。”说到这里,马承恩的语气哽咽了。

    下午4时,医疗队队员乘坐两架包机抵达济南遥墙机场。踏上家乡的土地后,马承恩平复了自己激动的心情。当被问及最想做什么时,他表示由于医疗队前往武汉援助,后方抗疫的压力都留给了科室的同事,他想在休整之后希望尽快再投入到科室的工作当中去。

    摄影:张静 吴慧 饶经伦 白少光

    上一条:战疫故事43:魏峰涛:白衣执甲护国安
    下一条:战疫故事41:周敏:疫情不退,我们不退

    关闭

版权所有:山东大学齐鲁医学院人事人才办公室    地址:山东省济南市历下区文化西路44号   
邮编:250012    联系电话:0531-88380106   邮箱:yxbzzh@sdu.edu.cn

网站管理登陆